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教育人文 > 樂活閱讀> 三好微電影《分》中 大馬青年學習換位思考

樂活閱讀

字級

三好微電影《分》中 大馬青年學習換位思考

【人間社 心崇 馬來西亞仁嘉隆報導】 2021-11-21
當您面臨痛苦時,您會怎麼做?生起憤怒、不安、怨恨、焦慮等情緒?無法讓自己的心處於平靜安定的狀態從容以對,抑或選擇逃避? 來自馬來西亞佛光青年東禪第一分團、青少年e樂園及各州的中學生一共29人,於11月13日在知宣法師帶領下一起觀賞三好微電影《分》,並且討論及分享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痛苦。

2021年三好微電影《分》敘述原本三人的家庭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,沒想到消失多年的父親某一天突然出現,要與家人再敘天倫。妹妹對父親的印象早已模糊,好奇母親和哥哥為何對父親的態度冷瘼,直到有一天哥哥與父親發生爭吵,才得知當年父親離家的原因。

法師說,「透過劇情可以看到男主角經歷的內心痛苦,最後他也學會放下怨恨原諒了父親,甚至將痛苦與憤怒轉化為同理心。所謂將心比心,同理心就是擁有一顆體諒別人的心,即「感同身受」,站在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,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及想法。」

知宣法師提問,「如果大家是電影裡的孩子,會原諒父親曾經犯下的錯誤嗎?」青年張起靈表示會,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,既然改變不了,就自己放下吧。曾憲晴坦承不容易,因為酗酒、家暴、外遇已對家人在心靈上造成傷害,除非父親重新用愛彌補過錯。

陳巧恩覺得電影中的父親回來照顧中風的母親是應該的,畢竟夫妻一場,如果這個時候不回來,母親會很難過,身心無法痊癒。時間真的可以沖淡過去的不愉快嗎?李琳兒說:「因人而異」,一個不計較的人容易忘記不愉快;如果發生在計較的人身上,或許會被沖淡,但仍是心裡的一根刺。

涂勇學分享自己兩年前就讀小學時遭遇霸凌,不理解為甚麼,也很難過;後來升上中學,結交了知心的新朋友,也就釋懷了。如果這些霸凌者改過自新,想和他做朋友,他還是願意的。而方暄淇也經歷過友情的變化,不知為何原本要好的朋友慢慢疏遠了,雖然不會每天想著這件事,但每當一個人獨處時還是會想起已逝去的開心日子。

知宣法師在總結時勉勵青年,透過這部影片讓我們學習到「同理心」。誠如星雲大師在「人間萬事」書中教導我們,所謂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同理心是人世間最可貴的情操,是建立彼此良好關係的要素。有同理心的人,容易體諒別人,寬恕別人,給人機會;沒有同理心的人,只是怪人不責己,只會怨恨不知反省,甚至自私自大,有我無人,最後遭人唾棄。
12345678910第1 / 86頁
追蹤我們